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動力性人際團體心理治療初階培訓課程-111台北實體&線上】

動力性人際團體心理治療初階培訓課程-111台北&線上

一、課程時間:課程規劃為半年。須全程參與每個月一次,為期一或兩天的課程。

  1. 第一次課程111/10/15-16(週六、日) 09:00~16:45 (實體課程+實體團體)
  2. 第二次課程111/11/20(週日) 09:00~16:45 (視訊課程+視訊團體)
  3. 第三次課程111/12/18 (週日) 09:00~16:45 (視訊課程+視訊團體)
  4. 第四次課程112/01/15 (週日) 09:00~16:45 (視訊課程+視訊團體)
  5. 第五次課程112/02/12 (週日) 09:00~16:45 (視訊課程+視訊團體)
  6. 第六次課程112/03/11-12 (週六、日) 09:00~16:45(實體課程+實體團體)

二、課程地點:

實體授課場地:淡江大學台北校園(台北市金華街199巷5號)

第一場地:D316教室。第二場地:D322教室。(場地可能隨疫情變動,如有調整將另行通知)

線上授課軟體:Zoom會議室

三、講師介紹:

Ø 張宏俊醫師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特約主治醫師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及認證督導
美國紐約現代精神分析研究中心受訓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碩士

 Ø 鍾明勳醫師

明如身心診所院長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及認證督導/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英國牛津人格違常治療性社區協同治療師

英國曼徹斯特動力性人際關係治療中心受訓/英國團體分析課程受訓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

 Ø 羅育騏醫師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動力性人際團體課程完訓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

 Ø 呂宗樺醫師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合格治療師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

動力性人際團體課程完訓

中山醫學院醫學士

四、課程說明:

幼年成長的經驗永遠跟隨著每個人,而由幼年期經驗所塑形的潛意識更是影響人們行為非常重要的因素,許多複雜的潛在情緒及內在經驗,則時常透過日後的人際關係來呈現。

在團體治療中,每個人都會自然地呈現出其日常人際關係的模式,透過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團體成員將會快速的在團體中呈現出幼年成長背景及潛意識對其目前人際關係及情緒狀態的影響。本課程透過教授學員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的概念,協助學員熟悉基本的治療技巧,再經由自我體驗深入瞭解此類治療的涵義。

五、課程介紹:

國外的文獻中,已經證實動力性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對憂鬱症、身體化疾病、慢性疼痛、大腸激躁症及自傷行為的療效。在累積數年本土的經驗後,台灣的研究也發現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對本土憂鬱症患者具有明確的效果,本課程將完整地介紹動力性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協助學員具備執行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的能力。讓學員學習到如何同時融合“個人精神動力”、“人際關係”及“團體動力”三個層面的概念來帶領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

團體治療中的精神動力現象相當豐富,但如何以系統性的方式觀察瞭解團體變化,則勢必影響到後續的介入與治療。一般觀察團體的方式可以分為“團體整體”、“人際間”及“個人”三個層面;而本課程立論的根據依此三個層面分別是:在團體整體的觀察上,將以比昂(Bion)的三個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s) -依賴(dependence)、爭或逃(fight or flight)及配對(pairing)為依據;在人際互動的觀察上,以雅樂姆(Yalom)的此時此地(here and now)互動為依據;在個人內在動力上,以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的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為依據。

在團體早期,成員往往處於一個妄想性焦慮(paranoid anxiety)的狀態,相當沒有安全感,往往是透過個人內在客體的投射、內射及投射性認同認識他人,所以難以對人信任,在人際上退縮不前,此時便僅能依賴治療者,經由對治療者的依賴而獲得安全感。團體早期在適度的依賴下,治療者以造橋(bridging)方式鼓勵成員互動,分享共同經驗,建立信任感,將可降低成員的妄想性焦慮,及形成一個較安全的環境,而避免團體中成員以爭或逃及配對的方式,來獲得安全感。進而在團體中,因成員內在客體的移情關係,所導致人際的衝突或愛戀,將透過“此時此地”的互動及回饋,可修正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終而使個人對內在客體有更深的領悟,並且將其內化(internalization)與轉形(transformation)。

所以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每次進行時,除鼓勵成員於團體內彼此分享與互相情緒支持外,焦點亦集中在討論當下(here-and-now)成員人際關係之困難,與其內化客體(internalized object),將透過詮釋移情(interpretation of transference)指出其重複出現(repetition compulsion)之現象,以促進學員對自我人際模式之覺察及個人內在世界之成長。

六、課程內容:

本課程的進行將以講座、影片觀賞及經驗性團體的方式進行。

Ø 第一部份講座授課18小時,由相關理論的介紹,到說明如何由團體內的人際關係,運用客體關係理論去詮釋個案與介入。

Ø 第二部份影片觀賞6小時,以具體實例說明如何以人際互動為媒介、並藉由動力性切入的方式去帶領團體。

Ø 第三部份經驗性團體24小時,由學員擔任團體的成員,透過學員自身的經驗去體會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

七、學習目標:

  1. 學習精神動力理論與人際關係理論的基本概念
  2. 觀察與體驗團體動力與團體歷程
  3. 掌握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主要技巧
  4. 觀察與體驗自己在團體中的感受與移情作用
  5. 通過團體治療師資格之教育性訓練課程與經驗性團體

八、適合參加的對象:

臨床實務工作者(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或助人相關科系(醫療、護理、社工、心理、教育、輔導諮商…等)學生、研究生。

*因課程設計考量,不建議與親人或同事好友進入同一個團體。如有親人或同事好友一同參與本課程,建議於報名時詳細說明。

Loader Loading...
EAD Logo Taking too long?

Reload Reload document
| Open Open in new tab